一个人的成功,到底是靠天赋、努力,还是坚守某种执念呢?在烟台的一户普通教师家庭中,王端鹏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他是一个将学习当作信仰的人,也许,这种信仰本身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王端鹏,出生于1987年,生活在山东烟台的一个普通小区。那时的他成绩平平,未曾引起特别的注意。其实,他的成长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从他父母为他培养的“习惯”开始的。王端鹏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他们的生活忙碌却极具规律。每天晚餐后,家人围坐一桌,而他总是会从书包里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要背的古诗。刚开始时,他常常磕磕绊绊,但这些诗词却在日积月累中积淀下来,逐渐塑造了他对文字的敏感与热爱,也影响了他未来的写作与思维方式。进入初中后,他已经能脱口而出一百多首诗词,不需要任何提示,且能准确指出出处。除此之外,王端鹏的父母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是让他当“老师”。每学完一节新课,他就会拿起红笔,站在家里的白板前,模拟课堂,给空无一人的“学生”讲解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总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可能会卡住的地方,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
展开剩余79%然而,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初中。那时,学校开始选拔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王端鹏被数学老师选中。尽管他有些犹豫,觉得自己与其他参赛的天才相比差距太大,但在家人的鼓励下,他决定投入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奥数。无数个夜晚,他总是苦思冥想着一道道难题,直到深夜。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第一次参加奥数竞赛,他竟然拿下了金牌。面对老师的惊讶,他淡淡地说:“我试着换个角度想,看看能不能简化步骤。”从此,他不再是那个仅仅“成绩好”的学生,而是逐渐成为一个“热爱思考”的年轻人。
在许多学生看来,体育课是暂时远离书本的放松时光,而对王端鹏来说,它曾是一个沉默的障碍。每当课铃响起,同学们欢呼着跑出教室,而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步伐缓慢,仿佛希望能拖延上课时间。尽管他在学业上表现优异,体育成绩却始终拖后腿。他并非不努力,而是实在觉得自己“跑不动、跳不高”。但在父母带他去观看马拉松比赛后,他终于找到了改变的动力。在比赛中,他看到了那些满身汗水、坚持奔跑的人们,那种倔强的笑容深深打动了他。回到家后,他开始尝试跑步。起初,他只能跑短短的一小圈,体力不支时便停下来,但父亲始终默默陪伴,鼓励他“慢慢来,一点点进步”。日复一日,王端鹏的体能逐渐增强,他不再感到喘不过气,甚至能跑更远的距离。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运动,发现它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帮助他缓解学业压力。
2004年,王端鹏参加了高考,成绩的公布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高光时刻。那一天,他刚从楼下的小卖部买完矿泉水,准备回房间继续复习,电话却突然响起。班主任的声音激动而颤抖:“你查成绩了吗?你的分数……”他愣了一下,快速查了一下成绩单,结果令他震惊——语文138,数学149,英语142,理综满分300,总成绩749分,距离满分仅差一分。消息一经确认,王端鹏的手机便被祝贺声淹没,但他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开学季到来时,他依旧低调地踏上了前往清华大学的旅程,开始了新的学术征程。
清华大学的生活对于王端鹏来说并不陌生——科研、论文、推荐信,这一切都在他手中得心应手。虽然他的父母未曾过多干预,但他们时常提醒他:“要看得远,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正是在这种不急功近的心态下,王端鹏递交了研究生申请,最终被美国杜克大学录取。初到美国,他很快适应了那里的学术氛围,在杜克大学的图书馆里,王端鹏几乎每天都埋头学习,浸泡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久后,他又顺利进入了斯坦福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步步深入,科研的艰辛从未让他退缩。尽管他在学术界表现出色,资本市场也对他频频抛来橄榄枝,提供了高薪和诱人的职位,但王端鹏最终却选择了拒绝这些高薪职位,选择回国投身于基础科研领域。
这个决定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与讨论,有人不解,有人钦佩。王端鹏没有过多回应,他只微笑着继续走自己的路。他知道,虽然中科院的薪水远不及硅谷公司的一部分分红,但这里给他的是另一种价值——能够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真正从事国家需要的科研工作。这份宁静的坚持让王端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使命感。他的研究开始逐渐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他参与的神经网络建模项目为国内自主研发的语言大模型奠定了数学基础。
王端鹏的成功,或许并不在于财富的积累,而在于对自己热爱的坚守。他通过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不需要证明,也不怕沉默。在世界的喧嚣中,他选择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站在了精神的高地。
发布于:天津市鸿盛金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